天威英利沒能救世
美國東部時間6月8日上午9時30分,中國唯一具有完整產業(yè)鏈的太陽能企業(yè)天威英利的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這是今年以來在紐約上市的第四家中國光伏企業(yè)。不過,該公司并沒有像無錫尚德那樣獲得追捧,首日即跌破發(fā)行價。近幾年,太陽能板塊成為國際股票市場的熱點之一,但天威英利當天收盤價為10.50美元,開盤首日跌幅為4.55%,跌破發(fā)行價。
在2005年12月無錫尚德在美國上市創(chuàng)造的光伏產業(yè)神話之后,成為我國的新能源首富。尚德締造了“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使得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yè)廣受追捧,迅速熱起來,一時間大量國內企業(yè)和國際資本――民營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投行簡直像發(fā)瘋一樣追逐著太陽能光伏產業(yè)。但是從尚德以來的上市光伏企業(yè)基本上都是在好象不動聲色地進行著。媒體的關注度也不是那么高,基本上是做個普通新聞進行報道?;蛟S是中國光伏企業(yè)海外上市已司空見慣了,畢竟尚德是第一次,同時創(chuàng)造了財富神話。也許是后來者的表現不盡人意:常州天合在美國股市上的表現并不好。2006年12月19日上市開盤價為26美元,第二天收盤就降到18.90美元。另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江蘇CSI阿特斯太陽能公司(股票代碼:CSIQ)也是上市之初就跌破發(fā)行價。如今,歷經一波三折的天威英利“蜀道”上市,畢竟天威英利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第四家擁有從多晶硅鑄碇、切片、電池片、電池組件到光伏系統(tǒng)應用完整產業(yè)鏈的企業(yè),去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利潤3.2億元。因此還是被人們寄予厚望,希望好事多磨――能重新攪熱目前我國處于低潮的光伏市場,拯救中國的光伏產業(yè)。然而事與愿違,天威英利紐約上市首日破發(fā)發(fā)行價。很多人開始在質問我國的光伏產業(yè)到底怎么啦?
光環(huán)背后的內傷難愈
耀眼光環(huán)下的中國光伏產業(yè)卻隱藏了不可小覷的危機,中國光伏行業(yè)普遍存在“95%以上的原料依靠進口,95%以上的市場在國外”的困境。
原材料高純度多晶硅在我國極度短缺,國內自給率不足10%,絕大部分需要依賴進口,原料的提煉技術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國手中。2005年我國光伏產業(yè)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為2691噸,而2005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只有60噸,即使全部供應光伏產業(yè),也僅占市場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賴進口。2006年,全球晶體硅原料短缺比例將達到28%。
對國外原材料的依賴使我國失去了原材料市場的主動性。原材料廠商形成了限產和價格同盟。過去兩年中,硅料的價格翻了將近一倍。全球多晶硅價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漲至近300美元/公斤。
同時中國光伏企業(yè)的產品95%以上出口國外,主要市場分布在南歐一帶,其中德國是最大的買家。可以說,中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幾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國市場來支撐。
國務院參事、原國家科技部秘書長石定寰曾這樣說:“中國光伏產業(yè)是‘三頭在外’:硅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制造裝備主要依靠進口,還有就是市場主要在國外,95%的產品用于出口?!?
有專家指出,目前光伏企業(yè)上市融資雖多,也只能暫時緩解光伏企業(yè)原料與市場的雙重困局。但在企業(yè)利用融資購買了原材料、產能急速擴大后,又會引發(fā)對原材料的新一輪爭奪。行業(yè)危機非但未能化解,反而形成了一個怪圈,加劇了多晶硅原料的緊缺。這無異于抱薪救火,適得其反。難以從根本上治愈其自身存在的內傷。
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
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去年已經達到370MWp(未包括臺灣地區(qū)約200MWp),成為繼日本、歐洲之后的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在生產規(guī)模繼續(xù)強勁增長的勢頭下,海外市場卻并不理想。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德國市場已經表現得不景氣,德國之外的其他區(qū)域增長緩慢,使得中國光伏產業(yè)面臨著風險。比如,天威英利的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且銷量集中在德國,2006年德國市場占公司銷售額的81.7%,但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德國政府補貼金額發(fā)生變化,天威英利的產品銷量急劇下滑,市場比重降到了11.8%。
2006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已逐漸由買方市場轉變?yōu)橘u方市場,光伏產品開始外流,漢堡港出現了大量壓港現象。隨著德國每年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下降5%,只有6%的投資收益使得德國市場的需求逐年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德國正在醞釀對進口光伏產品實施相關限制政策。2000年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后出臺《可再生能源優(yōu)先法》,政府的補貼激發(fā)了居民安裝太陽能發(fā)電設備作為投資的積極性。雖然歐洲本土技術實力很強,但是從投產到滿足市場還有一段時間,這就給了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yè)巨大的成長空間。但這一夢幻時期似乎即將結束。2005年德國大選時,德國政府的“綠電”補貼機制遭到了現任總理默克爾的質疑。默克爾曾攻擊施羅德政府的能源補貼政策最終受益的是國外光伏企業(yè),并聲稱要出臺修正案對德國進口光伏產品進行限制。預計2007年即可出臺。
有消息稱,德國很可能在今年出臺一系列政策,限制中國及其他地區(qū)的太陽能產品直銷。這是因為太陽能電池遲遲沒有全球統(tǒng)一的認證體系,德國政府是為了解決電池供應商魚龍混雜,并保護當地公司的利益。
與此同時,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上網電價法”和“全網平攤法”,一些細則不具體、政策不完全